2007/04/11 | 关于团队的文章(1)
类别(日记) | 评论(0) | 阅读(2506) | 发表于 22:18

我和Dian团队
——记录我进入Dian团队前后过程;分享从团队收获的成果;发表个人理性的建议和意见。
序:这是一篇在我来北京之前就开始编辑的文档,我希望能全面、完善地介绍、分享我所了解的dian团队的文化以及我在这个团体中的收获。无奈,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此文一直搁浅,直到今天,我决定将这篇文章补齐,作为送给“DianCEO”刘玉老师教师节的礼物。

其实很多认识我的同学都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个“神奇的团队”。确实,和冰岩作坊相比,Dian团队由于技术其更偏向于底层、硬件开发领域,想要去彻底了解这个纯工科团队的文化并不是靠上网看看dian团队的主页就能完成的。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却完全不知道Dian团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血。

其实我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加入Dian团队的。dian团队从大部分渴望加入这样一个以“作风硬朗”著称的团队的同学都知道,想要加入,必须通过正规的笔试、面试,然后还要进入Dian预备队考察,考察通过后方可进入。然而我都没有经过这些过程。除了感谢我的开发特长正好弥补了团队的一个紧急的项目之外,更要感谢团队创始人以及“CEO”刘玉老师“唯才是举”的用人观。

这篇文章里,我无法呈现大多数人感兴趣的通过笔试、面试这样的“过关指南”;也无法从2001年3月开始讲起dian团队的成长历程。我所做的,仅仅是还原一个真实的dian团队,至少是我这几个月眼中真实的一切。

dian团队的创始人兼“CEO”是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的刘玉教授。我们有时候也称“dian老师”。不过和我父亲不同,dian老师上网非常早,大概是97年吧,白云黄鹤刚成立的时候。至于一些历史细节,可以在Dian官方网站看到。非常巧合的是,Dian老师的爱人与我的父亲是大学的好友。从父亲那里得知,刘老师虽然是女性教师,但是她从本科到研究生,对工科的理解完全不亚于任何一个男同学。而且在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上,刘老师是非常理性的;对待生活,刘老师充满热情与幽默,她和我们这些学生打成一片的“能耐”我想学校里面找不出几个!这个是我亲眼所见的。在我眼中,她是一个坚强、善良、幽默可爱、平易近人的老师。

在学生团队中,dian团队的组织结构是十分先进的。根据能力与责任心,团队成员人数不一地分布于核心层到边缘层。一个有才华或者足够努力的成员,完全可能通过努力进入“核心层”;而一个不思进取屡犯错误的成员,则会毫不留情地被边缘化,直到其自身再次努力。这种模式在普通的团队中也许显得不尽人情或者难以执行,然而dian团队却将奖惩制度执行得非常贯彻。这是一个以作风著称的纯技术性团队最大的竞争力。尤其是进行严厉惩罚的执行力,是dian团队能够一直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dian团队和普通的学生组成的团队最大的不同。对于一个学生团队而言,最重要的是激情;最大的弱点也是激情——昙花一现式的激情。往往都是大家一拍即合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团体,然而时间稍微一久,就各奔东西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回想起大一的时候,我们参加过多少有趣的社团,又有多少社团不到几个月就销声匿迹了!

我在团队中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内部对两名犯错误的成员作了公开的严肃处理。其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刘老师也能做到让被处理的成员心服口服,返回预备队再努力回归一线。这一点是我最欣赏的,作为技术性团队,闭门造车以及自欺欺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死亡预兆”。我之前所在的团队均没有看见能有如此之执行力。

现在在公司的时候多么渴望我负责的web团队也有如此的执行力:dian团队虽然是非商业性的学生团队,但是在执行力方面,尤其是核心层执行力上,和一些中小企业相比毫不逊色。这也是为什么许多dian团队核心层出来的同学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级开发压力并担任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职位。

dian团队有着本科生中最优秀的(不仅仅是能力上)“黄金阵容”,然而却在不失学生团队灵活性的基础上,保留了非常具有凝聚力的团队组织纪律观念。尤其是在项目利益冲突上,dian团队有非常好(透明)的处理方式。dian团队虽然没有专业的财务,但从没有在“财务”上有什么含糊。团队以及项目组都有属于自己的经费,当然,还有透明经费处理流程。在dian团队做项目,可以清楚地知道项目经费开销。团队也设置了CFO、项目组长等岗位,对于各个项目组的经费都是交由人品绝对过关的组长进行控制的。

项目开发上,就我所在的小组,我觉得项目管理还是比较正规的。我的项目组长是刘明学姐,不愧是华工的c++女高手。系统级的模块设计与整合都是她完成的,此外她自己也参与了图像识别、视频流获取等核心模块的开发与算法研究。其实我起初都还不是很习惯这种“正规作战”的模式,因为长期以来我都是“打野战”,再加上我一直都是做web相关的项目,说得好听是灵活,但是灵活过度就是松散、低效了。在dian团队做项目,每周都要提交周报和输出文档,起初我十分不习惯,但项目真正跑起来之后才发现这一些工作的重要性。

我常常开玩笑地说,刘老师“用人如神”。据我的观察,确实如此,刘老师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能力确实令我佩服。奖、惩,以及其间的度量,刘老师控制得非常到位。同时带领各个不同的项目组,调度虽然优秀但却不具备大型、企业级开发经验的大多数本科生组成的开发成员,刘老师非常巧妙地布置项目任务与人力、财力,使得dian团队几乎没有一个做砸的项目。当然,dian团队拥有学校,电信、计算机等“牛系”的若干资源,毕竟这些系拥有一部分华工最优秀的人才。但是dian团队以及团队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没有骄傲过。大多数成员在人格上都是非常低调、谦虚的。就我认识的dian团队内部02级的单煜翔和肖振宇,在各自领域的技术能力上都是“顶级选手”,然而为人却十分谦和。我肯定这与他们人格上充分融入团队文化是有直接联系的。

今天是9月10号,衷心祝愿dian老师、Dian团队的首席顾问钟国辉老师节日快乐!衷心祝愿远在华工的dian团队继续披荆斩棘,在我心中,Dian团队永远是一支铁军!

附:

引用自 Dian团队总教练Realdodo介绍团队

Dian团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非官方团体,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她以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干中学”的方式,以科研课题为牵引,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加速提高队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为高层次精英培养提供人才储备。至今为止,Dian团队已经四岁了。 Dian团队现在有老师两名,队员一百名左右。队员涵盖大一到研三,甚至还有四个博士,算是成分十分复杂(呵呵),不过团队一直都拥有极强的凝聚力,而且在这四年里面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团队文化,让大家不由自主的爱上这个团队。总的来说,Dian团队是一个新兴而且新型的团队,她的发展不断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新兴,所以一定存在机遇和挑战;新型,所以一定存在经验和教训。因此,我加入这个团队、为团队作贡献、以一种由内而外的观察角度来解读她,这就是今后我要重点做的事情了。

引用自 Dian团队CTO,84年的天才博士介绍团队

我在Dian团队成长

编前:这篇文章源自熊祖彪的2004年度个人总结。在这篇总结里,他以坦诚、实在的笔触,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经历和心路历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Dian团队是如何一点一点成长,茁壮成材的。

刘玉教授和很多已经毕业的老队员,都对这篇总结极为赞赏。刘玉这样评论:“字字句句都由切身体验而来,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上都很有深度,写得好!”

熊祖彪从Dian团队一名二线队员,最终一跃成为团队CTO(首席技术官)的经历,是一个个案,也代表了一种现象:从二线队员到团队骨干,从普通骨干到团队核心,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实际项目中飞速成长的。

我的2004年,可以分为三段。1月至3月上旬为主控组阶段,5月至8月为华为3COM阶段,9月至今为CTO阶段。

1月初始,无疑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当时正值主控组困难时期,我向刘老师申请寒假早走早来,刘老师愤怒不许。之后来信责令我好好看看喻信星空的两篇帖子,一篇是Dian版473文《什么是成功、成才、大师?——我的看法》,一篇是Dian database 版的730文《感动,为团队精神而深深感动》。我回信表达了自己积聚已久的想法,也做好准备会引来更为激烈的批评,但刘老师的回信仍然很是打击了我。显然,刘老师也是蓄积了好久的怒火,批得我心惊肉跳,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内都回不过神来。至今回头看那封信,依然有触目惊心之感。

3月份,主控组通过样机评审,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刘老师问我,是不是很高兴,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当时不置可否。现在我能够这样回答:是很高兴,但更忧心;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我们存在太多问题。虽然结题了,但整个项目过程中变数太大,缺少控制。然而当时我总结不出来,交的半年总结被刘老师指为不合要求。而今,“一体化标记机产品化”项目又是一个新的标志。这带来的是一种信心,一种鼓舞。

5月之后,整整四个月,我都在参与华为3COM的项目。一上来就是为期10天的培训,包括项目管理,令人耳目一新。

回汉之后,项目即轰轰烈烈地开始,9人组霸占51基地一间房,热情高涨地开始了华为3COM项目体验。

对我来说,我的第一显著体验就是项目计划很关键。计划做得好,好比五指山,能把无常多变的孙猴子抓在手心里。第二是进度监控也很重要。“计划赶不上变化”,但一定要“跟上变化”,进而才能设法将脱轨的项目拉回正轨。第三是质量把关是保证。Review,也称之为评审。评审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质量,减轻后期测试的压力。

7月初,除欧阳华已飞至香港,其余8人全部杀到北京,开展项目剩余工作。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到项目后期,逐渐酣畅淋漓。不仅赶回以前拖下的进度,而且有所超前。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我们的掌控之内,反倒是华为3COM的员工跟不上我们的步伐,甚至需要我们的帮忙。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方面是我们逐渐熟悉了华为3COM的项目流程,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组员的齐心协力。大家互相之间十分帮忙,也十分了解,你评审我,我评审你,你测试我的模块,我测试你的模块,合作很愉快!这样几轮之后,恐怕就真不会留下什么缺陷了,而最后的验收测试也证明确实如此。

我作为项目组组长,到了后期,除了安排一下任务,安排一下时间,统计一下数据,几乎都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后来唯一的担心是怕大家会在几轮系统测试中耐不住性子。结果是测完了WinXP,测Win98;测完了IE5,测Netscape;测完了Windows,测Solaris;来来回回反复折腾,大家都测下来了。

9月载誉荣归,承蒙华为3COM项目成功结题的光环,我一跃升级为团队CTO。我总是想笑,我也算是CTO了,小小的CTO。回过头来,我看我自己当这个所谓的CTO做了些什么?我帮主控组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我参与DSP组讨论,协助刘老师对DSP组进行整改;我引入版本控制;我引入周报制度;我引入测试规范……但是,现在团队的版本控制做得好吗?现在团队做测试是有条不紊吗?现在团队拿起一个新项目能有章有法地开展吗?

我理解CTO的作用,不仅仅是疑难解答,更要能把握关键技术路线,应该为团队项目管理建立有效的体制,应该为团队发展谋求合适的方向。因为生病的原因,因为其它任务花时间的原因,也因为我的惰性,我的一些想法未能付诸实践,做了的事情也有很多没做到位。我在团队中应该至少还会呆上三年,我还有时间去把这些做好。希望团队下一个三周年纪念时,团队又会有一番新气象!

另一方面,我为什么想笑?因为我认为,CTO这个帽子于我恐怕还是大了些。我还远没有上升到这个程度。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我的能力,但其实就真的只是一层纸,戳破了你就会发现我的浅薄。我也不过如此。你跟我共处过事吗?绝大多数都没有,都不了解我,所以我还能糊弄三招两式。但即便如此,我乐于戴这顶大帽子“招摇撞骗”。因为戴上这顶帽子,我能最大限度且最方便地改变我们团队现有的不足,为它逐步引入我学到的工程经验。如若有朝一日,我感觉到已无能出力,或是团队内后浪推前浪,则是我脱帽的时候。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259]
XML[1]
日记[183]
心情[32]
好站[10]
flash[8]
看世界[15]
UE[5]
Java[3]
想法[2]